禮儀從何而來

古籍《周禮》(互聯網圖片)

你小時候在家裡吃飯或與客人聚餐時,有沒有試過筷子快要挾到那塊美味的肉時忽然被長輩敲打筷子?然後對你說三個字:「沒規矩!」或是「沒禮貌!」,然後懾於長輩的威嚴而放棄那塊肉,至於你犯了甚麼「規矩」,可能是你一時不為意的翻動了一下碟上的其他肉塊,又或者是動了對面客人面前的餸菜(這甚麼鬼!),故而被長輩敲打筷子斥責。

這些餐桌上的禮儀,只是在眾多禮儀之中的一小部分,中國一向有「禮儀之邦」的稱譽,筆者認為是實至名歸的,因為相信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尤其是古時候的中國,沒有之一。

說到禮儀,即禮節、儀式,你知道最早的禮儀是甚麼嗎?祭天?祭地?還是祭鬼神?禮儀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的人類社會,那時候人類比較敬畏大自然,他們要求的只是溫飽以及繁衍下一代,對於無情的大自然災難束手無策,亦無法解釋那些自然現象,於是把自然的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將這些「神秘力量」想像成各種神靈,用各種的形式祭拜期望風調雨順,這些祭祀可說是禮儀形成的雛形。

至於禮儀的正式制定,則可上溯到周朝。周朝建立初期,周公旦(姬旦,周文王之子)將從遠古到殷商時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寫成經典著作《周禮》。

《周禮》全書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每個部分都劃定了官職體系,合共四百多種官職,上至大官如吏部尚書、下至工匠,其職級、屬員數量及職責等皆有所述。《周禮》對全國各種事項亦有規定,內容上至政治、軍事,下至衣冠、陳設等瑣事無所不述,例如礦產資源如金、玉、錫等,禁止私自開採,必須取得朝廷許可;獵人不可殺戮幼鹿;買賣須立契約等等。《周禮》可說是一部「治國天書」,同時是一部「禮儀天書」。

孔子十分推崇《周禮》,他認為在歷代的禮制中,《周禮》兼有夏、殷兩代的優點,是最完美的禮制,他曾說「吾從周」,而在《論語》中提及的「禮」,大多指《周禮》,由此可見《周禮》對於後世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周禮》將禮分為「吉、凶、軍、賓、嘉」五種儀制:

吉禮:祭祀之禮;

凶禮:喪葬災變之禮;

賓禮:是上至天子諸侯,下至普通貴族相互往來、迎見賓客,處理日常社交關係的禮儀;

軍禮:軍隊日常操練、征伐、出行、凱旋時所用禮儀;

嘉禮:各種吉慶歡會活動所用的禮儀。

《周禮》除了禪述各種儀制外,還制定了配合儀制的「樂」,那便是我們讀書時經常聽到的「禮樂」。

……其中除吉禮仍為事神禮儀外,其它四種均與現實社會生活相關。這五種儀制又被分為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九種禮事,各種禮事又各有具體的儀項和繁縟的儀節。並且,大部分禮儀都有相應的音樂配合,不同的社會等級均有不同的樂隊規模和用樂範圍的嚴格規定,這些規定成為統治階級各階層必須遵守的制度。這樣,就使整個貴族階層的社會行為、思想感情乃至政治關係完全消融在王室規定的禮和樂的文化氛圍之中。(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薛藝兵:《論禮樂文化》)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原來各種禮儀的制定,是當時統治階層為了維護其利益、權力、地位所使用的手段之一。孔子生於亂世之中,在春秋戰國時期想要恢復和平穩定的局面,推崇《周禮》也許是其中一個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