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城大舉辦城市總體規劃座談會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夥伴)基地–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座談會」順利召開。城大協理副校長葉桂平(兼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帶領研究團隊成員出席了本次會議。
座談會上,城大學者主要圍繞澳門城市總體規劃展開討論,就都市更新、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空間環境利用等議題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作為支持單位之一的城大創新設計學院目前設有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博士學位課程,為本澳城市規劃與管理部門提供高層次人才儲備。城大科研團隊一直以來扎根本土,積極開展澳門本地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深度研究,並在今年申報《澳門填海造地高密度城市空間環境評估與優化研究》,成功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基金資助。
葉桂平在座談會上指出,城市規劃向來是澳門社會關注熱點,也是政府施政的重點難題。此次公佈的總體規劃草案以2016年完成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發展策略》為基礎,首先明確了區域定位,符合澳門參建大灣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發展戰略,內容豐富且存在不少亮點。葉桂平表示,將澳門構建成為「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的出發點很好,顯示特區政府的大局觀念和民本思想,但通篇細節和數據較弱,對「智慧」著墨不多。都市更新迫在眉睫,事關民生百業,更是本澳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法治為政府推進都市更新提供堅實基礎,建議政府在合理協調都更涉及主體的複雜利害關係的基礎上,相應加快都更法立法,盡快落實推進相關工作,以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手段細化分區規劃,為本澳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優質生活提供強有力支撐。
此外,圍繞城市總體規劃,團隊成員亦各抒己見,提出寶貴見解。關於文化保育規劃,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副院長王忠建議凸顯澳門作為在大航海時代的軍事堡壘城市這一鮮明特徵,強化澳門軍事建築和設施的保育,既是尊重歷史,也是澳門旅遊開發視角創新,強調保育要樹立「鍊式」思維,避免孤立看待某一處軍事遺址的價值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李璽認同規劃所提及的有關旅遊多元化發展以及優化旅遊承載力的策略指引,但當中較少提及如何實現多元化及優化承載力。因此,建議規劃者應更新對旅遊資源的理解,在充分考量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和優化承載力的基礎上,在規劃分區中給出更多可能的新興旅遊業態之發展方向。創新設計學院助理院長王伯勛提出,本次城市總體規劃草案涉及「特色商圈」和「景觀維護」兩個項目,但內容部分可再加強細部的設計規範,例如商業載體的招牌尺度及色彩規範,應從「視覺環境」角度來考慮城市規劃。國際知名城市像京都、都靈均制訂了嚴格的「城市色彩」,適當限制商圈的招牌大小、顏色,特別在具有歷史文脈的建造物周邊(緩衝區),用色表現不可影響建築體的視覺感受,他建議澳門可加以借鑒,維護城市景觀環境的協調,促進城市風格統一,達成建設美麗家園的願景。
創新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周龍表示,草案中規劃分區與日後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所依據的分區範圍界限,主要依據統計範圍設定,缺少對既有區域客觀分析,對城市行為活動和空間規劃的實際限定作用小。草案所提澳門半島東北側近岸填海是否會影響海水循環、破壞關閘東側僅存自然濕地與生物棲息地,以及內港區域常受水患威脅、城市交通壓力大是否合適商業區發展等問題需進一步論證。他續指出,草案部分內容與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澳門新城區總體規劃等有重疊,建議後期落實多規合一,實現各類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