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兒女》座談會助澳打造新形象

由南光文化創意產業主辦的「《灣區兒女》再出發—澳門影視產業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座談會」昨日舉行,各方希望劇集《灣區兒女》能說好灣區故事、澳門故事,以及助力澳門打造「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基地,並為澳門旅遊建立一個新形象。

座談會於昨日下午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行,中聯辦副主任姚堅、南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建國、澳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澳門立法會議員及澳門中華民族文創學會會長宋碧琪、澳門旅遊局局長文綺華、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朱宏、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劉偉及《灣區兒女》主創團隊、業內代表、媒體代表出席了座談會。

姚堅在會上表示,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同時澳門也面臨著城市轉型和城市形象再造的現實壓力。文化創意產業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產業方向之一,文創產業處於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具有與其他產業高度滲透、相互融合和輻射的特點。姚堅對文創產業發展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澳門影視產業的支持;二是文創要與旅遊產業進一步結合;三是文創與高等教育的結合;四是文創與青年創業創新的結合;五是文創與城市形象再造的結合。本次座談會以影視作品《灣區兒女》為小切入點,著眼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視野,和澳門以及大灣區文創產業整體發展的大背景。不僅回顧總結了這部影視作品的成績,也進一步研討了澳門發展和澳門文創產業發展的路徑,相信對今後澳門參與大灣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城市轉型都多有益處。

傅建國則指出,《灣區兒女》是致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份獻禮;是三地建設「人文灣區」的成功範例;是澳門多元產業發展的新路標。澳門作為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獨特的天然優勢和厚重的歷史底蘊為影視作品提供了很好的靈感源泉。南光集團將繼續貫徹落實好2019年習近平主席視察澳門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賀一誠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的有關部署,「一中心 一平台 一基地」是國家賦予澳門的歷史使命,而打造國際傳播平台,創作更多的影視文化精品,講好澳門故事,是重要的突破點。一是會更加註重挖掘澳門多元文化的新內涵;二是更加註重聚焦歷史和現實的新題材;三是更加註重搭建澳門資本與內地影視產業合作發展新模式;四是更加註重從產品向產業及產業鏈的深度拓展。

施家倫在人民代表大會提案中撰寫關於 「澳門影視和國內機構合作發展」的議題,施議員在會上提出:澳門打造「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基地,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就是要將中葡文化交流做廣做深。影視作品受眾面廣,容易被各國民眾接受。以澳門為平台,推動中外影視作品的交換發行無疑是有潛力的。目前國內大型影視公司和影視人才落戶澳門和來澳合作意欲大幅提升;中央和地方台乃至大型視頻網站對澳門題材的支持和興趣。各方面的力量正在匯聚,澳門影視產業發展的條件已日趨成熟。

文綺華亦表示在新冠疫情下,旅遊局需要跳出固有思維模式,創新推出「心出發 游澳門」針對澳門本地居民的旅遊路線,截止目前已超過9萬人報名參加,滿意度超過8成,此次結合《灣區兒女》這部影視作品,讓澳門在全國觀眾眼中建立更鮮明的旅遊形象,「心出發游澳門」《灣區兒女》旅遊線路,希望大家能夠跟隨劇中主角的腳步,一起遊覽耳熟能詳的路環漁村、媽閣廟等熱門景點,期待通過這次《灣區兒女》打卡游,能讓澳門居民體驗到不一樣的澳門。她相信電影作品和視頻宣傳會對澳門的旅遊建立一個新形象。

《灣區兒女》作為一個大灣區青年的創業故事,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陳錦達就灣區青年創業的話題表示,《灣區兒女》像港珠澳大橋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優秀青年,青年在創業歷程中面臨著很多挑戰,希望更多青年擁抱祖國、融入大灣區,取得創業之路的成功。科大副校長唐嘉樂就高校人才培養表示,高校會繼續加大在影視教學、研究、製作、產學研結合等方面的投入,積極探索與社會各界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動澳門和大灣區影視業發展,與澳門社會各界一同培養影視與傳播領域綜合性專業人才。

會上還對「心出發·游澳門 」《灣區兒女》網紅打卡旅遊線路、「灣區兒女杯」文創設計大賽及短視頻挑戰賽兩項成果進行了發佈。網易新聞直播間同步觀看座談會逾23萬人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