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居民 對目前工作或生活感憂慮
新型冠狀病毒為全球帶來的經濟威脅仍未解除,縱觀本澳,旅遊業未復甦,對本澳的整體經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就業問題,依然受到疫情的陰霾。群力智庫與街總進行的「本澳居民就業前景與信心指數」問卷調查中,有19.55%受訪者被迫放無薪假或半薪假、開工不足的有16.13%,被要求減薪的有15.06%,更有14.74%受訪者表示擔心飯碗不保。另外,有61.75%的受訪者表示對目前的工作或生活感到憂慮,28.1%表示十分憂慮,兩者合共達9成。對於本澳未來1年的就業前景,持悲觀態度的受訪者有29.7%,反映出本澳居民的就業情況及對未來就業前景並不樂觀。
本澳今年上半年的失業率均超過2.0,為2011年以來的新高, 3月至5月的總體失業率達到2.4%,本地居民失業率更達到3.4%,較上一期分別上升了0.2%和0.3%,就業不足率亦增加了0.5個百分點至2.6%,總體失業人數亦達到9,700人,較上期增加了800人,整體就業市場的前景仍未明朗。群力智庫與街總於7月4日在澳門及離島區採用街頭抽樣方式進行調查收集數據,回收936份有效問卷,了解居民的實際就業狀況。
大多數受訪者對就業前景缺信心或不樂觀
受訪者年齡31-40歲的佔34.94%,41-50歲的佔26.07%,26-30歲的佔17.09%,18-25歲的佔11.32%,51-60歲的佔9.19%,61歲或以上的佔1.39%。受訪者表示,疫情期間,最主要面對的工作壓力是失業的佔13.89%,被迫放無薪假或半薪假佔19.55%,開工不足佔16.13%,被要求減薪佔15.06%,擔心飯碗不保佔14.74%,工作量增加佔13.03%,擔心職位被外僱取代佔7.59%。對於在半年之內找到工作,56.15%表示「無咩」信心,23.08%表示完全無信心,19.23%表示幾有信心,1.54%表示非常有信心。
另61.75%的受訪者表示對目前的工作或生活感到憂慮,28.1%表示十分憂慮,10.15%表示沒有憂慮。受訪者表示,對於本澳未來1年的就業前景,持觀望態度的是56.09%,持悲觀態度的是29.7%,持樂觀態度的是14.21%。
近半數受訪者不願意凍薪
根據調查,40.81%受訪者認為提升工作技能對保住飯碗最有幫助,23.18%認為是接受減薪。如果公司要求凍薪一年,51.07%的受訪者表示願意,48.93%表示不願意。對於減薪,有43.94%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減薪1%-3%,願意減薪3%-5%的佔23.06%,願意減薪5%-10%的佔19.68%,願意減薪10%或以上的佔13.32%。而對於政府提供的協助,26.37%的受訪者表示希望進一步推動通關安排,帶動經濟氛圍;希望減少外勞配額,還職位予本地居民佔19.38%;提供更多在職帶薪培訓佔18.02%;提供更多帶津實習佔13.74%;加強就業輔導12.83%;擴大及優化「以工代賑」計劃(以職業為導向,協助僱員轉行)佔8.86%。
建議增加以工代賑名額及為畢業生提供帶津學習
研究團隊認為,雖然特區政府曾表示未有考慮推出第3輪經援措施的打算,但是亦宜根據疫情常態化下本澳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早加快制定本澳未來的整體經濟部署和預案,思考如何優化澳門經濟結構的具體方向和措施,為本澳社會的未來發展做好預備,給予居民堅定的信心。研究團隊建議,增加「以工代賑」的名額,與不同的團體、機構、企業合作,加大「疫境自強.職出前程」職場體驗計劃的名額,增加參與計劃的人數,並透過計劃舉辦更多就業配對、行業招聘會;另依據本澳的人才需求及未來發展態勢,舉辦更多職業帶津培訓或帶津學習計劃,讓就讀人士既能夠配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減少受到就讀專業的局限,也有助他們規劃自身的職涯發展;以及採取「以學代賑」,與不同的高校合作,開設「可獲發還部分或全部款項」或設獎學金的高等課程,鼓勵繼續進修,延遲畢業時間,幫助應屆畢業生渡過短期內「職位少、薪酬低」的就業困局;另一方面,針對他們開設專門的心理諮詢求助熱線,避免因求職或前程困難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同時要增加對本地失業人士的支援,例如設立一次性的「逆境失業援助金」或「逆境家庭援助金」,幫助失業人士及其家庭渡過疫情難關,在短期內提高低收入人士或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標準,擴寬受惠人士及家庭數量;長遠而言,應設立失業保障制度,完善及加強對失業人士生活的保障,同時制定不同措施,幫助他們能夠早日回歸職場,自力更生。以及積極發展產業適度多元,提升經濟抗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