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調查14所學校學生發現 學生復課後出現負面情緒
本澳中小學生自5月開始分批復課,學生闊別正規校園生活至少有3個多月,重返校園生活又是否一下子適應得來?群力智庫進行的「復課後的心理與學業狀況問卷調查」發現,復課後, 82.83%的學生在復課後感到身體疲憊、精神疲憊、焦慮、失眠、食慾差、情緒不穩、社交恐懼,反映復課,以及來自校方、家長等學生周遭的環境,均會在各種方面對學生形成相應的壓力,尤以跨境學童較為明顯。亦有64.97%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是普通或跟不上復課後進度,反映出經過長時間的停課後,學生的學習進度確實受到相對大的影響,學校在課程進度及功課數量上的調整未能與學生形成一致。
群力智庫於5月25日至28日,以校園網上問卷及街頭抽樣調查的方式,在全澳14所學校向本澳中小學生進行「復課後的心理與學業狀況問卷調查」,合共發出了628份問卷,有效比率為100%。昨日由該會副理事長張淑玲及教育關注組副召集人黃國威發布問卷調查結果。
受訪者中,高小學生佔35.35%、初中學生佔34.39%、高中學生佔26.27%。調查發現學生在停課期間,運動量減及體重有增加的情況,而且作息等生活規律有變化,心理狀況也有改變。學生知道復課的消息後,有30.1%表示心情沒有變化,感到開心的有28.34% , 感到焦慮、緊張和失落的共有41.56%;另有18.15%受訪學生表示停課期間沒有進行運動,1周進行1至兩次運動的有42.36%;42.68%受訪學生表示體重對比有顯著的上升;在生活習慣上,停課時較晚睡、復課後較早睡的有53.03%,停課、復課一樣早睡的佔15.76% ,停課時較早睡、復課後較晚睡的佔10.19%,反映出學生的自律能力較差。
4成學生感到復課後學習節奏較快
調查對學生在復課後的適應作出了解,有49.2%表示沒有不習慣,因課程和功課落後太多,必須忙於補課或學習的有19.75%,因長時間沒有在校園正式上課,感到不適應、不自在的有14%,因父母或家長擔憂學校課程和成績,給予壓力的佔8.6%,與同學老師長時間沒有接觸,感到有點陌生和恐懼的佔6.37%;與停課前相比,受訪學生認為現時學習節奏差不多的有53%,學習節奏較快的有40.29%,學習節奏較慢的僅6.69%;另60.51%受訪學生認為復課後各科目功課數量差不多,比往日多的有23.41%,比往日少的僅16.08%。
學生感到不適應復課後功課量、有學生出現負面情緒
只有35.03%受訪學生認為自己跟得上課程進度,認為跟不上的有21.82%,認為普通的佔43.15%;對於復課後的課程進度及功課數量,認為一般的有40.61%,適應和非常適應的有36.95%,認為一點不適應和不適應的有22.45%。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學生有不同程度的負面狀況浮現, 43.3%受訪學生感到復課後感到精神疲憊和身體疲憊、10.67%感到焦慮、8.3%失眠、5.2%感到情緒不穩、4.28%食慾差、3.83%感到社交恐懼的佔,沒有不適的有22.88%。63.54%受訪學生表示擔憂復課後成績會退步。另一方面,由於疫情關係,不少家庭的經濟狀況有所改變,對學生與家人的相處、溝通,甚至是學生的身心狀況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建議由校方減荷
由於在家學習,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長,家長未必能夠理解子女學習與玩樂的分界線,而且停課期間,部分自律性較低的學生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晚睡晚起、晝夜顛倒,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在家長與子女溝通不良或溝通基礎較差的狀況下,家長與子女之間產生矛盾衝突的機會大增。研究團隊建議,通過家校合作、減少功課、測驗考試等方面著手,改善復課後的各種不適應及心理問題。學校、老師、駐校輔導員等觀察或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對於一些經濟狀況出現變化的家庭,應適當地進行轉介或協助他們申請援助基金,減少經濟壓力對學生學習造成的障礙;盡量協調與排解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衝突和矛盾,避免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太大的波動,影響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專注力。另建議,校方加強對學生個人自律性的培養,對於個別情況較為嚴重的學生,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儘快重拾學習正軌,更好地調整生活作息和心理壓力,避免因此而產生遊戲成癮,重新將重心放回學習。
研究團隊亦認為,為了讓學生能夠儘快重新適應學習節奏,同時使他們不會因為停課太久而對學習狀態、能力等失去自信,建議適當減慢課程進度,讓學生能夠於過渡期間,增加更多趣味性內容或活動,更快地重新適應學習的速度,更好地吸收課堂的知識點,而不應該盲目地趕進度、密集補課,使學生必須一邊忙於應付學習,一邊疲於適應;還應該減少測驗的次數,免得學生的學習壓力更為加劇,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影響。以及建議安排適量的體育運動訓練,強化他們的身體機能,調節學生將停課視為放假的心態,為未來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