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公佈都更及海綿城市研究報告

澳門城市大學科研管理處進行了「澳門都市更新與高密度海綿城市建設研究報告」,就本澳都市更新及防水排澇(海綿城市建設)作研究。研究團隊在建議中指出,可考慮從建立都市更新樓宇分級制度、建立實施都市更新之私人實體的資質審核機制與名錄、完善都市更新的激勵機制、建立官方和公眾的雙重監督管理機制上,推動社會對都更的共識,從而加快進程。
該兩項報告由澳門城市大學科研管理處主辦,創新設計學院、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支持,澳門基金會贊助。由該校協理副校長葉桂平、創新設計學院課程主任周龍、講師閆笑一、科研管理處處長盛劍及研究人員陳佩儀、肖明玉進行有關研究及分析。葉桂平指出,從長遠來看,加快都更法的立法工作,確保法治先行是政府推進都市更新的重要策略之一。事實上,都市更新過程中,最起碼需要處理好兩方面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有原業權人權利保護、城市規劃、土地使用、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都市更新應採取的模式、啟動重建比例、推動業主參與重建、賠償機制等問題。現階段應儘快在已完成的《澳門特區城市發展策略》的研究基礎上,依照法律規定出台城市總體規劃,而不是將此工作長期處於社會諮詢階段。
對推進都市更新的建議
閆笑一認為,面對都市更新發展的現狀與挑戰,澳門可以結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有效經驗。她建議,在過往都市更新法律諮詢內容的基礎上,考慮從建立都市更新樓宇分級制度、建立實施都市更新之私人實體的資質審核機制與名錄、完善都市更新的激勵機制、建立官方和公眾的雙重監督管理機制,結合新的施政綱領和城市發展目標,儘快完成澳門城市規劃,進而加快制定澳門都市更新規劃,劃定都市更新區域,以及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在都市更新中的利益與權利,提供經濟上和制度上的幫扶計劃。成立或指定專門的弱勢群體幫扶機構,協助或代理委託處理都市更新的相關事務。以順利推動可持續都市更新的實施與發展。她另建議,建立一個由官方建立的「都市更新公共服務網絡平台」,公開政府相關事務信息,加強推廣宣傳相關知識和更新經驗,為民眾提供一個獲取都市更新信息的渠道和一個開放的公眾參與都市更新的平台,並賦權部分相關 NGO 組織,促進實施公眾參與都市更新,通過開展廣泛的公眾參與來協助解決都市更新中複雜利害關係之溝通協調問題,推動都市更新的發展,減少都市更新過程中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溝通障礙,達至提升都市更新的內在驅動力。
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研究團隊就有關澳門城市如何更好地排除水患和建設安全韌性城市進行了《澳門濱海高密度社區海綿城市規劃設計與績效評定研究報告》,此次研究通過模擬還原颱風「天鴿」期間澳門城市空間內澇情况時空分佈和內澇對城市道路交通的影響這兩個方面的分析來宏觀系統研判澳門海綿城市功能設施績效。周龍指出,海绵城市是重要的城市雨洪管理建設方針之一,與城市工程建設和綠地系統設計緊密貼合,在功能上有效减小洪澇等突發性自然事件對城市的破壞力度,提高城市防禦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與韌性。澳門目前雖暫無海綿城市建設專項系統計劃或工程,但現有的和正在計劃的某些設施具備海綿城市理念類似的功能,其中包括:內港擋潮閘、外港堤圍、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內港雨池、澳門路環西側防洪排澇設施等。從評定結果來看,由於城市肌理複雜、城市空間有限、老舊社區連綿等因素,現有設施大多集中於防洪排澇措施,零散式佈局,未能系統結合利用自然生態和人工干預,對水資源管理與利用仍處於被動狀態,缺少系統專項規劃設計。他建議,特區政府應重視澳門海綿韌性城市建設,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需要關注到澳門海綿城市與韌性系統規劃內容部分或設定專項規劃,包括:1.風暴屏障、調蓄池及各類綠化空間等設施的位置佈局與數量分配;2.可依據已有監測數據和研究數據科學設計各類城市防災韌性設施;3.可優先對重點脆弱區域進行分階段片區海綿城市方案示範與可行性分析,例如融入都市更新或新填海區域規劃設計方案中,並評定績效,探索建設澳門高密度城市海綿韌性空間的實踐可能;4.通過點、綫、面多種技術模式制定適宜的高密度城市的雨洪管理,形成城市海綿韌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