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發布研究報告展望澳門金融市場發展

「大灣區背景下金融科技、政府扶持與澳門金融市場發展研究報告新聞發佈會」昨日上午在城大金龍校區舉行。據主辦方介紹,研究表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和金融科技的發展經驗,對於澳門在學習其它金融市場優點、規避缺點;抓住科技發展窗口期;運用高新技術過程中,揚長避短、防患於未然;關注港幣匯率影響因素,留意規避匯率風險等方面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活動由澳門城市大學科研管理處主辦,金融學院、法學院和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支持,澳門基金會贊助。該校協理副校長葉桂平、金融學院副教授婁世艷、法學院課程主任李洪江、科研管理處處長盛劍及研究人員陳佩儀、肖明玉出席發佈會。

葉桂平指出,隨著大灣區整體發展和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承載著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金融業,將是粵港澳三地一體化進程中下一個最重要、見效最快的突破口。此份研究報告首先總結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的特點、內容、問題和趨勢。從大灣區證券市場的研究結果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合作正逢其時,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加緊密經貿關係的願望可通過統一監管、投資機構建設、產品設計與開發和設立聯合衍生品交易所等廣泛合作得以實現。銀行發展部分的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如大數據分析,將引發銀行業的一次顛覆性革命,已經發生的新的科技革命正衝擊著金融服務業。同時,澳門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准入大灣區的門檻仍高,橫琴與澳門之間資金自由進出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其次,結合澳門金融業發展現狀,研究報告從必要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技術上的後發優勢等方面分析了澳門發展科技金融和金融市場所具備的條件。同時,根據研究結果,現階段發展中仍有亟待完善的地方:澳門金融發展的短板就是人才匱乏,特別是缺少高水平的國外人才庫。目前,澳門的人才引進政策滯後,如人才落戶、子女教育、快速簽證通道等與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差距很大,缺乏競爭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金融服務發展的土壤,而澳門僅有資金市場,即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其他市場幾乎處於起跑線上;金融交易技術幾乎為空白,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大數據分析、5G技術等基礎薄弱。

最後,研究表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和金融科技的發展經驗,對於澳門在學習其它金融市場優點、規避缺點;抓住科技發展窗口期;運用高新技術過程中,揚長避短、防患於未然;關注港幣匯率影響因素,留意規避匯率風險等方面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從長遠來看,葉桂平認為,澳門設立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心,是澳門金融行業的重大機遇,為澳門在大灣區背景下拓展金融科技,建設金融市場提供重要支撐。建設以人民幣為計價的證券交易所,將會使得人民幣更好地留存澳門,盤活澳門的人民幣存量,此外,結合澳門平台建設,可以刺激中葡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將有利吸引葡語系以及「一帶一路」海外資本到澳門投資,形成境外人民幣市場,豐富人民幣結算的業務項目,有力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化進程。他強調,澳門應有自己的金融資產交易所,才符合澳門離岸金融中心的地位,這也是對適度多元化經濟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澳門特區政府須主動接洽中央政府有關機構,就澳門交易所的設立、交易產品、運行模式等相關事宜進行磋商,業界應積極規劃交易所的具體運作,雙方共同舉措,努力促進澳門科技金融和金融市場的長足發展。

婁世艷認為,鑒於澳門發展金融科技,設立交易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澳門金融市場的建設可以考慮四個發展策略,分別為電子交易技術幫助澳門實現彎道超車;金融服務創新填補我國金融市場的部分空白;利用澳門地理優勢在亞太地區爭得一席之地;以電子交易所為契機大力發展相關配套產業。

 發佈會上,對於建設金融市場的相關法律問題,李洪江指出,任何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法律制度的保障。澳門要建設金融市場,同樣需要相關法律予以規範,確保其順暢運作,有序發展。目前,澳門有關金融方面的法律制度包括:銀行相關法律制度、其他金融機構相關法律制度、保險業相關法律制度。這些法律制度的制定年代久遠,已與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難以適應,需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相應修改完善。另外,他還特別強調,科技金融領域所涉及的新技術與傳統社會差別較大,且在學術界的爭議也很大,其立法工作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