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促政府多管齊下 應對未來「超老齡化社會」來臨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截至2019年底本澳總人口為67.9萬,65歲以上人口佔14.6%,老化指數上升至90.3%,連續23年上升。《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預測,本澳門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比例將在2026年上升到16.0%,在2036年將會上升到19.9%,2036年後會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針對澳門特區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作了相應研究報告,指出單純為長者提供簡單的照顧和援助服務已不足夠,未來應將現階段零散的政策措施儘快實現機制化和系統化,並建議在公交、醫療、長者住屋政策,和推動長者再就業等方面著手。

由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作研究,澳門基金會贊助的「澳門特區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報告」,昨早在城市大學金龍校區舉行新聞發佈會,由該校協理副校長兼中心主任葉桂平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課程主任王心、課程主任林德欽、科研管理處處長盛劍以及該校研究人員陳佩儀、肖明玉出席。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確定的劃分標準,2019年澳門特區仍處於「老齡化社會」階段,2026年會進入「老齡社會」,2036年後會進入「超老齡化社會」。研究團隊指出,人口老齡化意味著社會需要被撫養的人口的增加,本澳人力資源面臨更大壓力,將會造成社會勞動力人口比例下降、需要被撫養人口比例增加的局面;經濟適度多元所需人才供給不足;社會創新能力缺失;社會福利負擔加重,醫療保健支出及其佔比增加。面對本澳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及其所帶來眾多問題與挑戰,以及伴隨著養老護老服務需求不斷上升,單純為長者提供簡單的照顧和援助服務已不足夠,未來應將現階段零散的政策措施儘快實現機制化和系統化,切實提高長者的生活福祉。

研究團隊提出應對建議

研究報告建議由多方面著手:包括完善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建議充分考慮目前第一層社會保障制度的充足性、穩健性和可持續性,在完成社保基金供款調升工作的基礎上,爭取建立更完善的社保基金供款機制;在穩健性方面,建立社保基金與財政盈餘掛鈎的撥款機制;在可持續性方面,制訂在澳門經濟波動時社保制度的應對策略,建議透過持續加強有關評估和研究,推進中央公積金由非強制性逐步向強制性過渡的工作。

2019年澳門特區老年人口撫養比率為21%,即大約需要5名成年人口撫養1名老年人,報告建議,在減輕家庭撫養壓力和提升育率上著手,除推行照顧者津貼先行先試計劃,還可研究增設職業稅下的撫養父母免稅額。長期來看,政府應持續重視青年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服務,提升生育率上著手,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構建全方位的人口發展戰略。

另建議,加快長者住屋、醫療等方面的綜合研究,逐步建立系統性養老保障機制,從而制定與完善長者政策。醫療方面,建議澳門特區政府加強與非營利機構的合作,輔助仁伯爵綜合醫院推行病人出院計劃,設立長者專科門診、記憶門診、保健門診等,加強護理和藥物諮詢,在病發初期早認識早就醫。交通方面,優化交通環境和公共交通服務,通過增加巴士「愛心座椅」數量、為長者推送巴士資訊、優化巴士路線,改善交通場地內外無障礙設施和改善候車環境與安全。住屋方面,建議參考鄰近地區推出「安老按揭計劃」,讓經濟寬鬆的長者有條件選擇更好的住宿條件,以及透過「飛地」新社區建設,探索跨境養老服務模式,而大灣區養老亦不宜到太遠的地方,若橫琴有較好的環境、較好的服務住宿設施,且不是日托服務,以提高長者退休後的生活質素是非常值得考慮的。目前,橫琴正進行的「新街坊項目」,研究團隊相信,長期以來一直探索「飛地」新社區建設模式,讓本澳居民可在橫琴享受到與本澳同等水準的養老、居住、教育等服務和福利保障。未來也可逐步與橫琴協商合理規劃更多興建澳門跨境養老社區的土地,除著重改善醫療環境,還要妥善處理醫療報銷問題,進一步打破壁壘推動福利共用,使本澳長者無論在橫琴還是大灣區都可以享受與澳門比較一致的養老服務與福利。報告還建議:鼓勵長者再就業與義工服務,實現長者「老有所為」,發展「銀髮產業」滿足長者社會需求合理規劃長者資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