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瑜:計劃開發人工智能早療輔助系統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衛生局計劃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早療輔助系統,爭取早日應用於兒童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服務,既解決語言治療師不足的問題,更可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兒童康復訓練。

立法議員陳虹昨日在立法會全體會議上提出口頭質詢,問到有關本澳在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規劃,當局會否考慮透過加大社區服務的資源投入,透過與社服機構,民間專業團隊合作,設立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

歐陽瑜回應表示,2015年底,特區政府成立了由衛生局、教育暨青年局和社會工作局組成的跨部門協作團隊,統籌和優化兒童早療服務。2016年6月和2017年7月,先後成立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和兒童康復治療中心,為0至6歲患有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篩檢、評估、治療和康復訓練等服務。2018年,將這兩個中心搬遷至青洲衛生中心,進一步完善就診的環境和條件。自兩個中心成立以後,輪候時間較過往大大縮短,現時平均輪候評估的時間為3週內,平均職業和語言治療的輪候時間為2個月內,嚴重個案則安排立即治療。

衛生局貫徹落實「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理念,轄下各衛生中心採用兒童生長發育評估表和健康手冊,定期為嬰幼兒進行評估;對於疑有自閉症的兒童,則使用改良版的《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進行評估,以便及早識別和提供轉介。對於問題個案,兒童綜合評估中心會提供一站式、跨部門和多專業的評估和診斷,而兒童康復治療中心則為有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康復治療和轉介服務。衛生局計劃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早療輔助系統,爭取早日應用於兒童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服務,既解決語言治療師不足的問題,更可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兒童康復訓練。

對於3歲或以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教育暨青年局採取多項措施,支援其學習及成長所需,包括:為特殊教育班及特殊教育小班的學生,免費提供健康早午餐及上下課接載服務,並資助復康/輔導機構與學校為其提供課餘及假日支援服務;設立家長資源閣,以便家長借用各類學習或訓練教具和玩具,並支持民間團體開展輔具支援服務,向學生借出輔具及推廣輔具和教具;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購買家用輔具。

社會工作局透過財政及技術輔助,支持營運中的4間早療服務設施,為發展障礙兒童提供早期訓練、專業治療、暫托服務、家長培訓及家屬資源等服務;同時,透過情緒支援、個案輔助及家屬小組等不同方法,協助家長紓緩身心壓力,拓展社交和互助網絡。社會工作局會在短期內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增加語言治療服務的供應,並透過未來兩年新建2間和遷建2間早療服務設施,合共增加超過200個服務名額。上述設施除為發展障礙兒童,提供治療及訓練等服務外,亦會為家長提供服務資訊、情緒輔導、培訓課程、社交康樂等多元服務。 在兒童早療過程中,家長的介入十分關鍵。衛生局透過安排治療師培訓家長,讓家長可以在家居為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社會工作局則與民間機構合作,提供家庭為本的培訓課程與支援,協助家長掌握在家訓練子女的方法,促進親子互動與家庭關係融洽,創造有利發展障礙兒童成長的家庭環境。衛生局、教育暨青年局、社會工作局,亦持續開設家長訓練課程、講座。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底,衛生局已舉辦超過50場講座和工作坊,參加人數超過1,500人。特區政府並於2018年3月成立發展障礙兒童關愛網絡,通過舉辦社區教育及推廣活動,提高社會對有發展障礙兒童的支持和關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