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疫後經濟復甦需要政府精準發力

政府表示,在疫情後向每名永久及非永久居民發放3,000元電子消費券,希望提振經濟。此外,政府對住宅豁免水電費將由3月份發單開始,連續 3個月不需支付水電費,對於不同中小微企同樣明顯受到疫情衝擊,政府是經深思熟慮及檢視了政府的財政條件,向企業及商號提供水電費補貼。
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給市民,無疑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促進內需,而給予居民以及企業的豁免水電費,則可以視為隱性補助,透過減輕居民以及中小企的壓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間接推動消費行為。但是,相關的措施是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以及侷限性,能否推動整個社會的疫後經濟復甦,還是需要時間檢視。
從時效性角度來看,消費券可以在多長的時間產生效力,似乎還是一個未知數。事實上,假如市民將消費券消費完畢,而本澳的疫後經濟還沒有恢復到社會可以接受的水平,那中間所產生時間差問題、經濟問題,政府將會如何應對,是需要政府思考的。
從措施的侷限性來看,政府所推出的措施,惠及的企業似乎比較集中在消費零售等行業,但是對於一些行業來看,例如會展業、旅遊業、文創產業等範疇的行業似乎沒有太多惠及,畢竟隨著疫情的發生,相關行業受到的衝擊也不少,而且在可見的一段長時間裡面,更不會有太大的起色,由此可見,相關行業更需要政府的精準幫扶。
每個行業有著每個行業的發展規律以及模式,在疫後經濟復甦的問題上,是一盤大棋,需要政府通盤考慮,多方兼顧,對於不同行業的恢復問題上,做到精準發力,也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使得各行各業儘快回到正常發展軌道上,從而使得本澳經濟有機會在疫後迅速有序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