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民意】居民較常感難過及焦慮 企業經營者壓力最大

澳門民意調查研究學會持續對澳門居民在疫情中的狀況進行網絡問卷調查,上一期調查發現,受訪居民肯定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及資訊發放,本期該學會的調查關注到澳門居民在此疫情中的情緒狀態,調查成功訪問3236位澳門居民,結果發現他們較常出現「難過」(3.3)、「焦慮」(2.9)的心情,「無助」(2.0)的心情則較少出現,而且較內地居民少「恐懼/恐慌」及「焦慮」感受,而企業經營者感到的壓力最大。

1「難過」、「焦慮」的心情最頻出現
商人/自僱/小販及没有工作者感到有壓力較頻繁

調查關注居民的心理感受,調查透過以下的熱力圖(分為5個等級,1為極少出現,5為頻繁出現,圖上顏色越深,代表越頻出現)了解整體受訪居民及不同人群受訪居民在疫情期間的心態。

數據顯示,澳門居民較常出現「難過」(3.3)、「焦慮」(2.9)的心情,「無助」(2.0)的心情則較少出現。針對本次疫情,澳門特區政府在早期推出了口罩保障計障,及後亦有多項防疫應對及經濟復甦措施,有助於居民更好地應對疫情,或因此居民較少出現「無助」心情。

進一步按澳門居民的人口特徵細分觀察情況可見,疫情期間,年輕居民、學生感到「心煩」、「憤怒」較頻繁;商人/自僱/小販,以及没有工作者感到「有壓力」較頻繁,這或與疫情影響下,企業經營面臨困難、求職難度增加有關。

2較內地居民少「恐懼/恐慌」及「焦慮」感受

與內地其他省市相比,數據顯示,澳門居民感到「恐懼/恐慌」及「焦慮」的頻率較低。澳門已連續多日無新增新冠肺炎,政府推出的多項防疫措施(如保障口罩供應、賭場停業、減低人員流動等)亦多受居民肯定,或因此疫情期間澳門居民的情緒較為穩定,較少因疫情而感到恐慌及焦慮。

註:上述數據除澳門外,其他省市數據均來源於澎湃新聞-湃客有數欄目,樣本數量及受訪人群不同,恐懼/恐慌一欄,澳門的調查問卷使用恐慌,其他省市使用恐懼,以上對比結果僅供參考,請謹慎解讀。

此外,調查還發現,具以下特徵的居民,易產生「難過」、「心煩」、「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且對疫情未來發展較悲觀,包括:

•每日長時間留意疫情資訊

•擔心自己/家人/其他人受感染

•有不理性搶購行為

綜合以上結果可知:

1.因應疫情對本澳經濟構成的壓力,本澳各行業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影響,中小企經營尤為困難,令企業經營者頻感有壓力。政府需深入了解本澳企業在受疫情影響下的經營狀況以及所面臨的困難,並出台有針對性的、有助於不同類型企業在疫情後復甦的政策及措施,以減輕企業的經營壓力,幫助企業渡過本次難關;

2.相比內地各省市,疫情期間澳門居民感「恐懼/恐慌」及「焦慮」的頻率較低。政府及時推出防疫措施、適時發佈相關物資的資訊,有助於減少居民的負面情緒;

3.居民對疫情必需時刻保持警惕,但過度焦慮及恐慌,或影響居民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因此,居民應在防疫的同時,注意保持良好及積極的心態。

本調查為澳門民意調查研究學會透過網絡方式發起的一項公益性網絡問卷調查——「澳門居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意見調查」,並由易研信息科技提供技術支持,希望了解本澳居民的防疫行為和心態,以及對特區政府應對疫情的表現評價等,為澳門各界抗疫提供參考數據。

本網絡問卷調查透過滾動式民調的方法持續進行,以階段式了解居民在不同時期的情況(第一階段:2月6日晚上10:00至2月8日凌晨止,整體報告:2月6日晚上10:00至2月14日中午12:00)。整體樣本數共3,236名懂中文或英文的居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