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受訪青年因手機與家人爭吵

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了絕大部份都市人每日生活的一部份,科技應用在通訊和訊息傳遞上拉近了地域的距離,反之若過渡沉迷,會成為家庭成員之間的鴻溝。聖公會昨日發佈的「手機使用與家庭關係狀況」調查結果中發現,有約28.9%受訪家長表示曾因使用手機時間,與子女引起爭吵;有38%曾試過沒收子女之智能產品(手機或IPAD等);有約37%受訪青少年表示曾因使用手機時間,與父母而引起爭吵。總體受訪家長有約51%表示間中或經常感到,在共處時覺得伴侶花更多時間在使用手機,多於花在自己身上。研究團隊指出,愈能減少共處時使用手機,受訪者自評與家人的關係分數會愈高,建議家庭成員間及早協商使用時限、說明使用原因,增加溝通和了解。
聖公會昨午假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舉行「手機使用與家庭關係狀況調查發佈暨遊戲體驗日」,由調查團隊發佈有關結果,希望藉該調查喚起大眾用心經營家庭關係,預防家庭衝突,提倡負責任使用手機。同時鼓勵大眾在新春佳節期間,適時放下手機,與家人享受共處時刻。
有過半數受訪覺得伴侶花在使用手機的時間多於自己身上
該調查於去年5-6月期間進行,成功訪問了345位本澳12-17歲青少年以及215位育有3歲以上子女的家長。
調查發現受訪家長機不離手情況普遍,各有37%、50.5%、24.9%受訪者表示自己會間中或經常與子女吃飯時、玩要時、陪伴寫作業時使用手機。有53.6%受訪青少年表示自己在和父母吃飯時,會間中或經常使用手機;有62.4%受訪家長表示和伴侶吃飯時會間中或經常使用手機。總體受訪家長有約51%表示間中或經常感到,在共處時覺得伴侶花更多時間在使用手機,多於花在自己身上。
另一方面,有29.7%受訪青少年感到覺得父母花很多時間在使用手機,多於花在自己身上。調查團隊指,如果這種被冷落的感覺持續,且長期沒有得到處理,成員間也沒能正面提出溝通,日積月累的負面感受對伴侶關係以及親子關係不無影響,認為需要正視及改善。
手機/智能產品影響家庭關係
有約28.9%受訪家長表示曾因使用手機時間與子女引起爭吵;有38%曾試過沒收子女之智能產品(手機或IPAD等)。有約37%受訪青少年表示曾因使用手機時間,與父母而引起爭吵,與父母出現爭吵後,有35.3%受訪青少年更會專注用手機,也不想和父母聊天互動。
及早協商使用時限
針對手機/智能產品對家庭關係造成一定影響,包括重視感、引發的爭吵等,調查團隊研究員、聖公會社會服務處協調主任葉鑑波建議,家庭成員間及早協商使用時限,說明使用原因,增加溝通和了解,避免以更激烈的言語,或透過手機社交平台有進一步的爭吵。
調查發現:讚賞愈多,互動愈多,於共處時少用手機,家庭關係愈好如果讚賞愈多,面對面的互動愈多,愈能減少共處時使用手機,受訪者自評與家人的關係分數會愈高;此外,伴侶間和親子間的關係分數越好,和伴侶及子女曾因使用手機時間,而引起爭吵的情況也越少。
在讚賞方面,有67%受訪家長表示經常使用言語讚賞子女;並有37.7%受訪者家長會間中或經常透過手機軟件關心或讚賞子女;有42.5%受訪青少年表示間中或經常獲父親或母親的言語讚賞;常常和父母互相會透過手機軟件關心或讚賞的有22.8%。而讚賞伴侶方面,只有22.8%受訪家長表示會經常運用言語讚賞伴侶,但卻有32.3%受訪者表示常常與伴侶透過手機軟件關心或讚賞。可見手機社交平台增加了家庭成員多一個表達讚賞和關心的途徑。在面對面互動方面,有46.3%受訪家長表示經常能和與子互相傾心事,亦有34%受訪家長表示透過手機向子女分享有趣事物,但經常留意子女網上社交動態及讚好貼文只有11.9%,有42.1%受訪青少年表示間中透過手機與父母互相分享有趣事物。在與伴侶面對面互動上,常常透過手機與伴侶分享有趣事物則有36.7%。
調查團隊認為,善用手機對增進家庭關係有一定正面作用,建議家長多接觸及學習網絡知識,適當透過通訊軟件或社交平台,作為與子女、家庭成員溝通的其中一個途徑;最重要是,每日與家庭成員有15分鐘的放下手機時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並且不要讓5歲以下孩子每日接觸智能產品超過1小時。調查團隊並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教育,社會服務單位,共同推動負責任使用手機的氛圍,及早向家長和兒童灌輸適當使用資訊科技產品的價值觀和技巧。